今天,马上就要回国了。昨晚,和Karen的互动也没有我想象那样,反而总是会最后收到她的回复。不多不少,够我暖心。
可能是一种非常深重的不自信吧,这很正常。能够站在第三方的角度,对自己说,自己的不自信很正常,倒也是一种进步。
昨晚上,先去吴凯家坐了坐,后来去了陈众家聊了聊。
和吴凯聊天颇有收获。我本来心里的comfort zone是不愿意跟他有很多交集的。不过这种感觉只是一种基于本能的判断。本能说,我见他,就如同把自己朋友圈子里的姑娘们拱手让人。
可是,理智和胸怀告诉我,大可不必,甚至,这对我的感情,会大有好处。
吴凯的喜怒哀乐,对女人的看法,虽然不能说是代表了所有优势男性的看法,但至少,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。我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过,聆听过他们的心声。而越是对他们了解得多,越是明白自己哪些方面输在了和异性的相处上。
吴凯的自信,是一种和理性客观的自信。而且不逞强。不像田源鸣,卖弄自己的事业心,只是让我如同嚼蜡。吴凯不讳言的告诉了我他多年来的三段主要的感情史,乱性史,和从来不缺的桃花运。但是吴凯没有卖弄的意思,他就像在读书一样,把里面的文字娓娓道来,然后尝试去回答,自己究竟想要什么,这样一个大家共同的问题。
所以,吴凯是我的comfort zone接壤处的人,是我需要学习,观察,进步的对象。
觉得,最大的收获,在于重新审视了自己和赛宁的关系。其实吴凯打算和现在的女友樊星分手。让我有些感同身受的,是他们的感情问题,其实和我与赛宁之间的问题类似:性格实际上并没有太多重叠。有的,只是在那个时间点上的互相需求。
赛宁和我当然是因为性生活的问题分手。可是,如果没有这重关系,难道我们就一定会一直走下去吗?吴凯面临的问题,用他自己的话说,就是温水煮青蛙。他现在甚至都已经没有多少和樊星做爱的欲望了。“要爱上她,才会爱上她”。“这种状态不对。”他对自己说。
对比我们在一起的机缘:我和赛宁,其实最大的前提在于赛宁想返回美国。她需要人照顾。我们略过了谈恋爱的阶段,直接进入婚姻同居的状态。性格彼此其实并不了解,也缺乏磨合。我们就算没有性的问题,我在和她相处中的无力无感难道不是很明显吗?多少次,我在她面前没有了表达的欲望。多少次,我们彼此不愿意参加朋友的聚会。我在去密北的时候,才发现自己原来已经这么久没有开心的笑过。而赛宁,也曾经在回国打球的时候,告诉我同样的话。我在,你便不那么开心。
吴凯也说,樊星自己和朋友去西雅图,他自己和我们去北密,都是各自更加开心的状态。
是啊,我不怀疑,和赛宁在一起,三年后,我们,这也无非就是我们的状态。甚至更糟——因为我们已经进入婚姻。
这样看来,性的挫折,却有了它的幸运的一点:让我有可能,更早的去寻找自己的更好的未来。